中新网湖北新闻10月10日电 近日,武汉市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中心分享了江汉区在推动民营经济方面的做法。江汉区高度重视民营经济发展工作,全力降低企业成本、提升服务效能、解决企业诉求、激发市场活力。通过分层分类的精准培育机制与全生命周期支持链条,推动各类经营主体梯度成长、发展能级持续跃升。构建“引育留用”闭环式人才服务体系和“线上+线下”深度融合的营商环境,依托资源集聚优势促进要素高效配置,以智能化手段提升政策触达与服务响应效能,形成支撑企业从初创到壮大的良性发展生态。
打出政策“组合拳”加速培育创新主体
出台《江汉区加快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5—2027年)》,锚定武汉国家级现代服务业中心先行示范区目标,加快建设金融强区、商贸物流中心核心区、航运服务业集聚区、人力资源服务业集聚区、法律服务业集聚区、科技服务业集聚区、数字经济场景应用示范区、文旅消费活力区、健康服务品质区。发布加快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1+6”政策,提出每年将安排2亿元资金,支持企业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大潮中抢抓机遇、大显身手。
编制《关于推进江汉区产业引导基金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江汉区科技成果转化“先投后股”项目资金投资管理办法》,依托长江数字产业基金、武汉基金、江城基金、港航发展基金等,加快打造千亿级产融基金集群,深化“招投联动、以投带引”模式,发挥金融优势,支持民营企业创新发展,区规上民营企业长期居中心城区之首。
出台《江汉区支持科技创新发展若干措施》,聚焦“创新全链条、服务全周期”,突出主体培育、研发投入、成果转化等关键环节和资本、人才、场景、空间等核心要素。在创新主体梯度培育、企业研发创新能力提升、知识产权质量提升、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创新载体专业发展、科技创新要素保障等六个方面给予民营企业政策支持。
实施“才聚江汉工程”为企业引才育才
江汉区深化实施“才聚江汉工程”,以建设高层次人才队伍、提升人才服务能级、优化人才发展生态为主线,创新组织一系列高层次人才交流、青年人才招引等活动,实施“江汉英才”专项人才政策,对入选战略科技人才、产业领军人才、优秀青年人才等类别人才分别给予100万元、50万元、5万元资金资助。对顶尖科学家、领军人才“一事一议”分别提供最高1亿元、1000万元项目资助。发挥中国武汉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数字人才实训基地和武汉人才创新创业中心等功能性平台作用,培育科技人才超过1000人次。推荐评选出德才兼备、急需紧缺、实绩突出的优秀人才,加速壮大高层次人才队伍。
不断完善“2+3+N”人才服务矩阵,丰富拓展“江汉人才卡”服务应用场景,提供政务、市场、社会等47项功能权益,累计服务4200余人。围绕人才和企业需求,在常青人才公园、江汉人才之家、重点楼宇组织开展高层次人才“火花荟”、创业交流、运动健身、兴趣手工、交友联谊等各类活动442场,累计超9200人参与,以人才交流推动企业、行业合作。构建人才夜校工作品牌,根据人才差异化需求,推出美妆、摄影等25类烟火气浓、兴趣度高的课程共203节,服务1860人次,开展调研问需71场,帮助解决人才在求职就业、技能培训等7个方面问题,增强人才幸福感和融入感。
擦亮宜商江汉“金名片”探索营商环境“最优解”
江汉区坚持把营商环境作为经济发展“温度计”“晴雨表”,持续打造公平公正、贴心暖心、惠企利企、高质高效的一流营商环境。发挥600家金融机构、400家人力资源机构、300家法律服务机构、300万方商业空间、117栋楼宇园区等资源集聚优势,推动资金、物流、人才等生产要素高效配置、便捷可及,降低企业经营成本,打造投资兴业高地。
实施“宜商江汉3.0”,优化惠企政策直达快享机制,持续推动集成创新提标、数智赋能提速、惠企服务提效、法治保障提质。深化“高效办成一件事”,推动25项重点“一件事”全面落地。开展“宜商江汉·政企有约月月谈”活动13期,协调解决通联路桥、华特信息等民营企业的问题159个,推动职能部门与企业“零距离”“面对面”沟通,及时回应企业诉求,做到“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
线上创新搭建江汉区数字“店小二”企业服务智能平台,依托大数据实现政策精准匹配与瞬时触达,构建24小时高效智能问答服务体系与在线政企沟通机制,诉求处理效率显著提升。目前,通过该平台解决企业诉求654条,满意率95%以上。(完)
![]() |
【编辑:裴春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