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湖北新闻10月13日电 (张芹 张倩龙)2025年入秋以来,汉江流域遭遇1961年有实测资料以来“最密集秋汛”,截至13日,40余天内先后形成6次编号洪水。得益于完善的防汛体系支撑,汉江干流所有监测站点水位无一超警戒。
汛情突袭 汉江承压
10月13日上午,一场针对汉江秋汛防御和重点水库调度工作的会商会在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以下简称“长江委”)举行。
“今年秋汛最突出的挑战,在于‘旱涝急转’与‘洪水密集叠加’的双重压力。”长江委水文局副总工程师闵要武介绍,1月—7月,汉江上游降水异常偏少,丹江口水库来水为建库以来同期最少,抗旱、供水形势一度紧张,但进入秋季,旱涝急转,从8月25日至10月12日,汉江上游接连发生10次强降雨,形成6次编号洪水,持续时间之长、总量之多历史罕见。
长江委水文局统计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汉江上游累计雨量达523毫米,是多年同期均值的2.8倍,位列1961年以来第一位。
科学调度 守护安澜
面对挑战,在水利部防御司的指导下,长江委构建“预报—预警—预演—预案”四预工作体系:依托“天空地水工”一体化监测感知网络,对汉江全流域的雨、水情动态精准掌控;通过天气数值预报、气象雷达监测、水文模型推演等,将来水预测周期延长至10天;借助数字孪生长江智慧防洪抗旱系统,开展水情模拟预报及调度方案对比分析,确定最优策略。
“水库调度不是简单动动闸门,而是要在‘蓄’与‘泄’之间找到平衡。”长江委水旱灾害防御局局长丁胜祥介绍,今年汉江密集的洪水过程压缩了水库调度决策时间,同时丹江口水库肩负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供水重任,因此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调度方案需兼顾中下游防洪、库区淹没防控与洪水资源利用三重目标。
面对严峻汛情,以丹江口水库为核心的汉江流域水库群发挥了关键作用。
走进汉江集团丹江口水库调度大厅,工作人员正有序开展调度指令执行、预报预警等工作。
汉江集团公司工程部主任苏新华介绍,该公司加密大坝安全监测与库区巡查,确保枢纽安全稳定运行,严格落实24小时值班值守,精准执行长江委调度指令。截至目前,枢纽各项监测指标正常。
据统计,在今年汉江1号至4号洪水防御中,长江委调度水库群拦洪117亿立方米,其中丹江口水库拦洪85亿立方米,将最大入库洪峰19600立方米每秒削减至1450立方米每秒下泄。
这一调度成果直接体现了显著的减灾效益:汉江中下游干流所有控制站水位均在警戒水位以下,成功避免杜家台蓄滞洪区及中下游分蓄洪民垸启用,累计减淹耕地73.9万亩,避免转移人口约29.1万人,减少经济损失超78亿元。
蓄水保供 惠及民生
据预测,10月下旬汉江流域降雨将明显减少,在10月18日前后最后一轮洪水过程结束后,丹江口水库将抓住洪水尾巴,于10月20日前后蓄至170米正常蓄水位。
届时,拦蓄的洪水将转化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供水水源,保障下一供水年度北京、天津、河南、河北4省市的生产生活用水及汉江中下游供水。
为保障汛期水质安全,南水北调中线水源有限责任公司密切关注入库来水和库区水位、水质变化情况,持续做好水质自动站监测、人工监测等工作,筑牢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质安全屏障。
据南水北调中线水源有限责任公司供水管理部主任程靖华介绍,通过数字孪生丹江口系统接入上游支流实时流量、水质数据等信息,开展全库水质指标的模拟推演,从而及时发出预警。
丁胜祥表示,此次秋汛应对是“科技赋能防汛”与“洪水资源化”的典型实践,既验证了流域水利工程体系的可靠性,也为后续复杂水情下的调度统筹提供了经验。目前,长江委仍在加密监测预报,持续优化调度方案,确保防洪安全与蓄水目标双实现。(完)
![]() |
【编辑:裴春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