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湖北新闻10月18日电 (刘丰华 杨柳)清晨五点的黄荆塘村,薄雾还未褪尽,熊荣华忙碌的一天已经开启:喂鱼、巡查鸡场、查看稻田与油茶基地……从当年人人摇头的“烂摊子”,到如今全省闻名的“共富样板”,黄荆塘村八组的蜕变里,藏着熊荣华用17年光阴写就的答案——一颗把乡亲当家人的心,一双能在泥地里刨出金的手,还有一股“自己富了不算富”的执拗。
凝心:30把椅子坐热了冷板凳
在镇畜牧兽医站工作多年,熊荣华把家禽家畜的病症摸得门儿清,谁家的猪不吃食、鸡闹瘟,喊一声“荣华”,他背着药箱就赶来。2004年,“七站八所”改革,熊荣华下岗了。头脑活络的他很快另谋出路,承包黄荆塘水库发展渔业,凭着懂技术、肯下力,第二年就赚了30多万元,成为村里先富起来的人。他不仅盖了新楼,将房前屋后硬化绿化,还把自家的路连通到国道,每年有不菲收入,过起了人人羡慕的日子。
可“人心散、路难行、村落后”,却是他家乡黄荆塘村八组的真实标签。每次从水库回家,熊荣华心里都像被针扎——看着这个远近闻名的“烂摊子”,他总觉得脸上无光,怎么也开心不起来。这个移民村,30户人家散落在山坳里,13个姓氏来自3个省,平时往来不多,遇事意见难统一,很难聚到一起议事。泥巴路坑坑洼洼,下雨时能陷住半条腿,曾有外村姑娘来相亲,看到这条路就红着眼眶走了。村民们记得,那时家家户户门口堆着柴火,鸡鸭到处跑,随处可见家禽粪便,夏天蚊子苍蝇嗡嗡叫。在全村16个小组中,八组各项评比常年垫底,提起八组,大家都直摇头。
“自己富了不算富,大家富了才是真的富。”2008年,熊荣华毅然回乡参选村民组长,开启了带领乡亲创建“共富村湾”的新征程。
刚上任,熊荣华就碰了钉子:想组织大家打扫卫生,有人觉得“不关自己事”;想修条像样的路,一合计要集资,立马有人摔门而去。“要干事、干成事,团结一心是关键。”熊荣华深知聚拢人心的重要性。那段时间,他白天走访群众,晚上组织“村湾夜话”,还创立“30户30把椅”民主议事制度,牵头制定“卫生民约”,明确各户卫生包保范围与责任——核心就是“房前屋后扫干净、码整齐、讲文明”。组里每季度组织一次卫生评比,结果直接与合作社年终分红挂钩:谁家卫生不合格,第一次罚款200元,第二次罚款300元。
“这是咱们村民自己定的规矩,执行起来谁都服气。”村民李志明说,扣了几次罚款后,大家打扫卫生的自觉性明显提高,如今他家门前常年摆着三把扫帚,每天起床后打扫卫生,已成为他和左邻右舍的日常习惯。
人心是块慢慢焐热的铁。环境搞好了,熊荣华又提出“自筹资金自己干”的方案,先后两次组织集资修路。他带头挥锄挖土,带领村民拓宽村道、硬化路面,最终将路连通到国道……路通了,村民心气顺了,熊荣华又领着大家栽树、修水塘、清垃圾,改造组里的低电压线路、整修水库……村庄环境靓了,人心也更齐了。凭借这份真心,熊荣华赢得了乡亲们的信任,连续17年全票当选村民组长。
如今的黄荆塘村八组,“颜值”与“实力”双双在线:房前屋后茂林修竹,红黑相间的风景道联家串户,整个村庄看不到一片纸屑……走进八组,宛如走进乡村公园,3公里长的旅游公路穿组而过,这里成了网红打卡地,前来观光游玩的游客络绎不绝。2015年,黄荆塘村八组被评为“全省乡村人居环境治理示范点”,获省住建厅10万元奖励;随后,又被评为咸宁市“最清洁村湾”。
聚力:把“土坷垃”变成“金疙瘩”
“产业兴则百姓富。”熊荣华清楚,推动产业发展、提高土地效益,让群众有稳定增收渠道,才是致富的根本。
2015年,熊荣华借鉴外地先进经验,牵头成立“利民种养合作社”。对流转过来的田地,一部分承包给第三方经营,另一部分用来发展特色种养殖业——旱地种茶叶、套种玉米,水田种湘莲。就这样,全组的荒山荒地被“盘活”了。他还利用自己的专业特长,在合作社办起养鸡场,第一年就实现盈利,不仅将股东本金原封不动退还,每户还分到了200元的猪肉。为打开销路,熊荣华提出“人人当销售员”:村民每卖出一只鸡、一盒鸡蛋,提成20元,多卖多得。这一举措,让村民个个干劲十足。
2018年,熊荣华又推动成立咸宁市首家组级集体经济组织——“黄荆塘村八组经济合作社”。全组30户村民以“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变身为合作社“股东”。合作社成立后,村民不仅有每年经营收入的保底分红,还能获得农产品销售提成、盈余分配,以及在合作社务工的收入。2019年,合作社实现“开门红”,盈利8万元,不仅退还了村民本金,还有盈余可分。
“以前承包鱼塘,一年能挣30多万;现在村里合作社越做越大,鱼塘的收入不增反降。每天只有清晨5点到7点属于自己,吃完早饭就得抓紧张罗合作社的事。”熊荣华坦言,如今一年下来,个人收入可能比以前少一半,但“这也比好多人强,我很知足”。
“养鸡是技术活,一点不能马虎。”作为合作社的技术专员,熊荣华每天至少去养鸡场巡查一次,忙的时候要去两次。“现在摊子这么大,不操心不行。”他的手机连着鸡场监控,每天晚上睡前都要查看监控,确认鸡群正常才能安心入睡;出门在外时,也会通过手机实时查看鸡场情况。
今年4月,通城县领导上门邀请熊荣华担任县里某养鸡场的技术顾问,开出“月薪一万元、每周只需去1—2天”的条件,却被他婉拒了。“我只想踏踏实实把组里的养鸡场办好,为村民谋点实实在在的福利。”
作为村民组长和合作社理事长,熊荣华始终坚守“照规矩办事”:合作社有专职会计和出纳,他只管事、不管钱、不管账。早在合作社成立之初,他就未雨绸缪,建立起严格的财务制度。走进合作社办公室,墙上挂着“合作社章程”“合作社权责分工制度”,还有村民田亩配股情况、集体山林股权分配情况、合作社收益分配方案等——所有信息全部量化,一目了然。
截至目前,黄荆塘村八组已建成350亩竹林土鸡养殖基地、200余亩水稻与油菜示范片、200亩油茶基地,形成“精耕细作、种养一体、生态循环”的发展模式。2024年,组级集体经济收入达128万元,分红23.8万元。除了90斤米、30斤肉、20斤油等年货,村民还能拿到集体分红、销售名次奖金,以及组里评比“十美”的奖金,每户全年累计收入至少1万多元。如今的黄荆塘村八组,已成了人人羡慕的“幸福村湾”。
共享:幸福因为有你在一起
“家事国事天下事,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是头等大事。”让村民拥有更多更直接、更实在的获得感与幸福感,是熊荣华一直以来的奋斗目标。
上午十一点,共享食堂里飘出腊肉炒笋干的香气。75岁的黄应希扶着老伴慢慢走来,餐桌上还摆着两老从自家地里采摘的新鲜蔬菜。“在这里顿顿能吃上热饭,还能和大家伙儿说说话,不孤单。”这个250平方米的老年人互助照料中心,是熊荣华2023年整合77万元资金牵头修建的。“组里60岁以上的老人,每天都能免费来吃饭。咱组里有36位老人,不能让他们冷着、饿着。老人舒心了,在外的年轻人才能安心打拼。”熊荣华说。
共享食堂不仅暖了老人的胃,还鼓了集体的口袋:游客来玩,会在这里尝尝农家菜;研学团队在这里订盒饭;村民自家种的蔬菜直供食堂……一年下来,食堂竟盈利3万多元。“以前觉得办食堂是赔钱买卖,没想到组长能把它盘活。”村民刘道林眼里满是佩服。这个“营业额7万元、盈利3万元”的商业奇迹,托举起36位银发族的幸福晚年。
夏天的黄荆塘村八组,还有一处热闹地——幸福合作社二楼的教室。针对暑期家长无暇照顾孩子的问题,熊荣华主动与武汉学院对接,精心策划暑期支教活动,将幸福合作社二楼的会议室改造成临时教室,邀请9名大学生志愿者担任老师,切实解决了家长们的后顾之忧。三年级学生刘佳妍,以前英语考试常不及格,经过一个暑假的补习,如今试卷上贴着“进步之星”的奖章。这个最初的试点项目,让熊荣华看到了新希望,他打算一直办下去。
“今年,全组160名村民的农村合作医疗,全部由组里承担了,这算是完成了近期的一个小目标。”熊荣华说,接下来他希望把组里的养鸡场做出品牌、做优质量,“现在商标注册初审已经过了,再过三个月就能批下来。我最大的心愿,就是村民的生活一年比一年好,分红一年比一年高。”
说这话时,熊荣华正站在油茶基地的田埂上,眼前的油茶苗随风摇曳;远处,老人们坐在共享食堂门口聊天,合作社门口的货车正装载着土鸡和鸡蛋往镇上运。
夕阳西下,稻田、竹林、鸡场的轮廓渐渐交融,构成黄荆塘村八组最动人的剪影。或许,乡村振兴的密码就藏在这剪影里:它不是惊天动地的壮举,而是把乡亲的事当自家事,把脚下的土地当心头肉,一步一个脚印,把共富的路踩得结结实实。(完)
![]() |
【编辑:裴春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