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新网湖北 >
石缘初话:石不能言最可人
中新网湖北
2025年11月06日 16:48
2025年11月06日 16:48 来源:中新网湖北
分享到:

  小时候,喜欢捡石头、玩石头,那时候玩具少,也只能从大自然中获取。没想到人到中年,又突然对石头产生了兴趣。

  “淘石”初体验

  9月份去新疆,抵达后即夜逛喀什大巴扎,买了几块石头。当天晚上失眠,只得反复盘玩石头,后来还真睡着了。在新疆的最后那天,又忍不住去买石头,但也仅是买些普通石头而已。去新疆时间不长,每天早出晚归,基本没时间捡石头。特别是去英吉沙和莎车的路上,路过一大片戈壁滩,天气太热,只得放弃了。没有去和田地区,听说那条著名的玉龙喀什河可以“淘石”,有点遗憾。不过,收获也有:在昆仑山与天山两山交汇处,捡了些石头,以资纪念。

  10月份的一个周末,陪朱正明老师去了一趟宜昌。他应邀做客宜昌市图书馆“三峡文化讲坛”,讲述关公文化。讲座完毕后,他提议去老同学刘洪进家去看看,学习并了解石文化。

  刘洪进老师家里,楼上楼下、屋内屋外,全是各种石头。对于我们来说,算是开了大眼界。后来,刘老师带我们去拜访宜都奇石协会会长孙军。孙会长家也是奇石满屋,特别是人物画面石,应该说价值不菲。在刘洪进和孙军带领下,我们在宜都江边体验捡石。反正,我是“眉毛胡子一把抓”,捡了不少自认为有特点的石头。石头当然很重,特别是大块头的。返程武汉时,我是用麻袋扛回来的。

  从宜昌回来之后,特意抽空去了一下香港路和徐东的文玩市场,就是想看看而已。香港路市场略显萧条,几乎没有什么顾客。徐东这边,正好在举行一场玉石交易大会,但人气也不旺,玉石种类倒是很多:新疆和田玉、寿山石、青田石、战国红玛瑙、南红玛瑙、翡翠、紫水晶、绿松石、田黄石、黄蜡石、青花石……

  对于新手来说,很难辨别玉石真假与好坏,只能从一般的石头入手。逛了两次徐东,买了点玛瑙石和一个品相普通的青玉原石、一个造型石。其中,30元拿下的绿色红星玛瑙挺不错。孙军会长在微信中留言说,这个他们也很少见到,价值是原价的30—50倍。

  “高手在民间”

  从宜昌城区驱车约半小时,来到了宜都市红花套镇渔洋溪村3组——怪奇公社农家院。小院背靠青山,一溪碧水从门前桥下缓缓流过,哗啦啦的水流更衬托出山野的宁静。不需要用什么词来形容,这里就是“世外桃园”。院子里果树繁多,枝头挂满果实。农家院的主人,就是大名鼎鼎的刘洪进,有人称他为“现代陶渊明”。

刘洪进在户外捡石。 朱正明 摄

  刘洪进履历相当丰富。早年,下乡做过知青、当过民警、任过新闻科长,后来做过报社旅游版主编等。他身上“光环”很多:破案能手、奇石记者、点子王、奇石收藏家、摄影师、自媒体人……如今,刘洪进已退休,自称“农民”,并自号“怪奇公”。

  且不说其他身份,在湖北奇石界,无人不知其名。关于奇石,“爱石成痴”的刘洪进告诉笔者的第一句话却是:曾经对石头没有半点兴趣。或许是因为工作因素,他接触到一些玩石名家,谈到奇石,他们个个眉飞色舞,这让刘洪进很震撼。从此,他对奇石的兴趣被点燃,不遗余力地宣传三峡奇石,不遗余力地推介宜昌三峡奇石爱好者们的事迹和藏品,并让一批奇石收藏典型成为公众熟悉的人物。他在报社开设了“三峡奇石”栏目,还对奇石进行估价,产生了“点石成金”的效果。“一石激起千层浪”,一批以捡奇石卖、以奇石为业的当地农民成为受益者,不少人都称刘洪进为“大恩人”。

孙军在户外捡石。艾启平 摄

  在湖北奇石界,孙军之名可谓“如雷贯耳”。在百度中输入“黑皮玛瑙”词条,即有相关介绍:其发现人是宜都市红花套镇红花套村1组农民孙军。孙军曾经靠跑运输为生,自1992年结识了一群奇石爱好者后,走上买卖奇石、推广奇石之路,他收藏过长江石、清江画面石、黄金玛瑙、虎皮玛瑙……他现任宜都市奇石协会会长,是三峡地区有名的奇石专业户。三峡奇石,在孙军带领下,近10多年来,仅宜都市红花套镇,农民家中有奇石藏品百件以上大户,就有1000多户,藏石总量超过15000多吨,原石总价值超过亿元。

  在孙军收藏的奇石中,有不少人物奇石。2023年12月,他将淘得的一件奇石,无偿捐赠给了湖南韶山。他曾3次到韶山,希望在韶山留下一件心爱的奇石作品,寄托自己对伟人的缅怀和思念。

  走进孙军家中,展柜上各种画面石令人目不暇接。其中,非常有特点的一块石头是:石体中,一根“螺纹钢”穿越其中,栩栩如生。这块酷似螺纹钢的柱状化石,据称形成于3亿年前,专家分析认为该物质与震旦角石等生物化石相关,但具体成因尚无定论。

孙军收藏的“螺纹钢”化石。 艾启平 摄

  据刘洪进老师提供数据显示,在湖北省内,至少有2000人因在孙军家购买石头,而成为藏品达100件的收藏家。从孙军手中流出的奇石,已知的有《女王》《古铜锣》《嫦娥奔月》《佛》《郑和下西洋》《三峡夔门》《火神》《倒影》《秋韵》《神韵》等名石。

  浅说石文化

  从远古至今,石既是地质运动与构成的重要组成,又是人类文明的火种。在旧石器时代,人类借助对石的利用开始改造自然,成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重要标志;而在新石器时代,人类已开启对石的审美与鉴赏。从改造和利用石头开始,人类从茹毛饮血走向现代文明。伴随人类文明发展历程,石也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名石《秋韵》。 刘洪进 摄

  石文化涵盖美学、艺术学、考古学、历史学、文学、地质学等诸多方面。如,从神话传说“女娲补天”开始,到《诗经》及《西游记》《红楼梦》等,都有石文化影子。其中,《诗经·小雅·鹤鸣》中“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既指山上的石头可以用来打磨成精美的玉器,又暗喻可以引进人才为我所用。在《西游记》中,孙悟空由开天辟地产生的仙石孕育而生;《红楼梦》又称《石头记》,原因在于其开篇神话:小说内容被视为一块女娲补天时遗弃的顽石,在人间经历悲欢离合后所刻写的记录,由空空道人抄录传世而得名。

  赏石,是石文化在美学领域的具体反映,以“形、质、色、纹、韵”为鉴赏核心。据相关资料显示,先秦时期、秦汉时期分别为赏石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已运用奇石营造宅园、开凿石窟;隋唐玩赏石已成风气,至两宋时期,觅石、赏石、藏石蔚然成风;元代曾走向低谷,但明清时期又得到恢复和发展。

画面奇石。 孙军 摄

  中国文人的灵感向来离不开山水自然界,其中当然包括石头。有的文人痴迷石头,留下了不少故事。唐代诗人白居易是石痴,在水边看到丑陋的石头无人问津,但他认为其历经万古,拿回去洗刷后,惊叹其美。于是,诗人在《双石》诗中曰:“石虽不能言,许我为三友。”北宋大书法家米芾曾自嘲:“石兄伴我,胜却人间万户侯”,他甚至对着石头下拜,尊称为“石丈”,“米癫拜石”成为一段佳话。苏东坡也爱石。苏轼在“乌台诗案”后,于贬所处寻得一块“丑石”,但他却视若珍宝,石成为他最孤寂时刻的忠实陪伴者。据说苏东坡晚年在贬谪途中,在一位藏石家那里看到“壶中九华”的怪石,一直念念不忘,终未得之成为憾事。其少有的存世绘画作品《枯木怪石图》,于2018年11月26日以4.636亿港元在香港佳士得拍卖成交。

  南宋诗人陆游在《闲居自述》中写道:“花如解笑还多事,石不能言最可人”,意思即为:“花如果会说话,就会平添一些事端;而石头虽不能讲话,但却惹人喜爱。”这句“石不能言最可人”,成为中国赏石文化的一种境界,至今仍成为诸多玩石人的精神共鸣。

  于文人而言,石既是观赏对象,更是其精神寄托所在。文人赏石的过程就是将其心底的悲欢、胸怀的志向,寄托于石的心路历程。在“庙堂之高”与“江湖之远”的矛盾中,在“世事浑浊”与“吾心清流”的挣扎中,石皆为其“心理镜像”。无论是东坡的“丑石”,还是米芾的“瘦石”,还是著名的“三生石”,它们的每道肌肤与皱纹里,既有冰冷的物质构成,更有丰富的悲欢冷暖在其中起伏。

  “沉卧洪荒不计年,补天遗落碧水边。”以肉眼观石,看到了自然界之奇美;以心观石,则看到了灵魂之趣味。或许,赏石本“醉翁之意不在酒”,而在乎于“物我两忘”吧。(作者 艾启平)


【编辑:张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