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宜昌,融入世界发展潮流之中
今日热点:
中新网湖北新闻9月28日电 题:湖北宜昌,融入世界发展潮流之中
作者:杨向明 高伊洛
滔滔江水穿过大坝,一路向东奔腾不息:江北,高楼林立直入云霄;江南,层峦叠翠郁郁葱葱。
步入宜昌市城市规划展览馆,一幅巨型浮雕跃然眼前。她用“热情拥抱”的方式告诉八方来客:这是一座“拦腰抱着长江 用涛声诉说衷肠”的城市。
大厅左侧大理石壁上,波澜壮阔的长江经济带地图一路铺展;大厅右侧参观线路起点,则是“生态长江”地形图与世界地图。无论左右,宜昌坐标同样显眼。
一幅幅图景、地图,清晰地告诉参观者——宜昌在这里。她在世界东方、中国中部、长江中游,她古老又年轻,她精致又博大,她守护长江又心向大海。
宜昌在这里。“这里”,不仅昭示地理坐标,更观照历史方位。
“两个大局”交织,“两个百年”交汇,两个五年规划交接,宜昌面临前所未有的新机遇和新挑战。
应势而动,顺势而为。今年6月,宜昌亮出自己的新愿景:奋力实现世界旅游名城、清洁能源之都、长江咽喉枢纽、精细磷化中心、三峡生态屏障、文明典范城市六大目标定位。
“这些年,我来过宜昌多少次,都数不清了。宜昌的每一步发展,都让我欣喜。”对于宜昌,湖北省政府咨询委员、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智库联盟秘书长秦尊文感情深厚。
秦尊文说,六大目标定位彰显了宜昌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立足全省、面向全国、放眼世界的踏实作风和博大胸怀。

新愿景从何来
因长江而“生”,因三峡而“兴”
知其所来,识其所在,才能明其将往。
“水至此而夷,山至此而陵。”向外地游客介绍宜昌,这是必用的一句古语。
以宜昌为界,长江风格迥异:向西,高山峡谷连绵不绝;往东,地势宽阔平坦。流过这个关口,大江冲开一条出路,直奔大海。
宜昌因长江而“生”,因三峡而“兴”,她的愿景一次次飞跃。
1970年,万里长江第一坝——葛洲坝开工兴建。宜昌实现第一次历史性跨越,由滨江小城迈向中等城市。
1992年,宜昌地市合并。同时,三峡工程上马。宜昌迎来第二次腾飞,迈向大城市。
“我第一次来宜昌是1984年,来参观葛洲坝。那时,感觉宜昌民风淳朴,但市容市貌相对落后。后来,因为工作关系,我经常来宜,越来越频繁。” 秦尊文坦言,每次来宜,他都有不一样的感受,会发现宜昌的新变化、新进步。
正是因为对宜昌的长期深入研究和深厚感情,秦尊文提出了“省域副中心城市”概念。2001年7月,宜昌成为全国省域副中心城市“先行者”。不久,秦尊文首倡“一主两副”。宜昌的区域地位更加凸显。
2016年,《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审议通过。位于长江中上游交界处的宜昌,迎来又一次机遇。
2018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长江、视察湖北、首站到宜昌,开启了宜昌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新征程呼唤新使命,新使命擘画新蓝图。
2021年1月,省委明确要求宜昌加强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引领和推动“宜荆荆恩”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并赋予宜昌“扛起四个责任、带动打造四翼”使命任务:
扛起共抓长江大保护的政治责任,带动打造绿色生态之翼;
扛起省域副中心城市的能级责任,带动打造高质量发展之翼;
扛起“两翼驱动”的引擎责任,带动打造区域协调发展之翼;
扛起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战略责任,带动打造乡村全面振兴之翼。
宜昌,需要主动从全局谋划一域,适应责任之变、要求之变、视角之变,以宏大的全局视野和长远的战略眼光找准定位。
新愿景是什么
明其将往 确定六大目标定位
宜昌站上新的历史关口,从历史演进和发展趋势看,正处于城镇化中期,正加快迈向区域性中心城市、“宜荆荆恩”城市群核心城市。
肩负重任的同时,宜昌也面临发展不够快、体量不够大、实力不够强等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
“宜昌何时进入全国50强”“宜昌靠什么招才、留客”“宜昌何日不再被误称宜宾”……一个个发聋振聩的问题,需要回应与作答。
在世界地图上看宜昌,在时代潮流中看未来。今年6月,宜昌市委六届十五次全会因时因势因责拓展深化了新时代推动宜昌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定位,强调加快建设“一江两岸、主城引领、产业兴旺、功能强大、人气鼎盛”的滨江宜业宜居宜游之城,奋力实现六大目标定位:
进一步擦亮“长江三峡”“三峡工程”、屈原昭君故里等世界级旅游产品品牌,精准高水平开展国际国内营销,打造长江三峡国家黄金旅游带,建设世界旅游名城;
加快清洁能源开发和电能替代,推进水光风(储)一体化建设,加快推进页岩气开发利用,建设清洁能源之都;
着力破解三峡航运瓶颈,打造综合立体交通网络,推进“铁水公空管”多式联运,完善三峡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长江咽喉枢纽;
大力实施产业链提升工程,加快推进化工产业向高端化、精细化、循环化、绿色化、国际化发展,建设精细磷化中心;
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持续做好生态修复、环境保护、绿色发展“三篇文章”,建设三峡生态屏障;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大力推进文明城市群建设,实现全国文明城市“五连冠”,建设文明典范城市。
这六大目标定位各有侧重,相互关联,又自成一体,联合构成了宜昌未来发展的新愿景。
“这一定位,十分契合宜昌气质。” 秦尊文认为,六大目标定位展示了宜昌的魄力与雄心,提升经济运行的内在动力,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推动城市文明站上新高度。
全会制定了时间表——到2025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超过7000亿元,综合实力稳居全国城市50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显增强;到2035年,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新愿景怎实现
明确路径 大城宏图正当时
实现新愿景,须有明确的发展路径。
产业是发展的根基。宜昌产业发展的支撑基础在哪里?未来有哪些产业可以形成突破性、爆发性的经济增长点?
宜昌立志成为中部地区先进制造业集聚地,以绿色经济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推进绿色化工、生物医药、装备制造、清洁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文化旅游、现代特色农业、食品饮料、建筑建材等产业高质量发展,打造5条千亿级、5条500亿级产业链。
区域性中心城市必须具备区域性城市功能。宜昌打造区域性创新中心、金融中心、物流中心、消费中心、活力中心,以支撑六大目标定位的实现。
“宜昌‘上控巴蜀、下引荆襄’,区位优势明显。”秦尊文认为,这也决定了这座滨江之城要落实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建设成为联结长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双城”经济圈的重要纽带。以宜昌为核心的城市群,将是长江超级城市群的重要组成部分。
秦尊文表示,要当好南部列阵的领头雁,宜昌应该充分发挥产业优势、枢纽优势、科教优势等,凸显其龙头城市的辐射引领作用。
他评析说,宜昌是湖北“飞地经济”发展得最好的地区,探索出了一条生态治理与产业发展双赢的模式,下一步还可继续深入发展。同时,宜昌要打造三峡区域消费中心,拓宽国际交往平台,大力发展教育卫生事业等等。
宜昌的未来,与生活在其中的每一个你我息息相关。愿每一个头脑都转动起来,每一个创新细胞都活跃起来,汇聚成宜昌高质量发展的巨大动能。
“峡尽天开朝日出,山平水阔大城浮”,宜昌市城市规划展览馆大厅浮雕右上角镌刻着郭沫若吟颂宜昌的诗句。宜昌蝶变,这何尝不是梦想照亮现实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