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湖北新闻9月30日电 (任妤 赵月 陈赛娥)“2023年,我市环境空气质量改善综合排名全省第一,在全国168个重点城市空气质量改善排名中位居第九。水环境质量持续向好,稳居全省水环境质量第一方阵,土壤环境质量总体稳定。”襄阳市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新闻发布会29日召开,襄阳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蔡金海介绍情况。
近年来,襄阳始终把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作为解难题、促发展、惠民生的重要抓手,持续优化提升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统筹推进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全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积极成效。
襄阳先后出台《襄阳市汉江流域水环境保护条例》《襄阳市鱼梁洲生态保护条例》《襄阳市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条例》《襄阳市城市生活垃圾治理条例》等地方性法规,建立实施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河湖长制、林长制等制度,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责任体系更加严密,形成了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四梁八柱”。
同时,襄阳生态环境治理制度、生态环境监管执法制度也在逐步健全和完善,市内流域和空气质量生态补偿机制实现全覆盖,工业园区普遍推行“环保管家”服务,行业治理走向多部门联合发力,与南襄荆、襄荆荆宜建立流域联防联控机制,实现跨省域、跨市域、跨区域协同治理。完成生态环境机构监测执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加强与公检法部门联动,建立联合办案、联席会议、联动执法等制度,实现环境违法案件的快速查处和有效打击。
2023年,襄阳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其中,优良天数较2015年增加42天,达到272天。累计创建4个国家、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区)、1个国家“两山”实践创新基地,成功入选2024年中央农村黑臭水体治理试点名单,获1亿元中央资金支持,惠及10县(市、区)约10.5万人。
襄阳坚持规划引领,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持续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深入实施绿满襄阳再提升行动,扎实推进重大生态项目建设。2020年以来,全市完成营造林109.5万亩,森林覆盖率增长近3个百分点,森林资源的数量持续增加、质量稳步提高、功能不断增强。
为加快绿色低碳发展,襄阳坚持盘活存量、提高质量,对批而未供、闲置低效用地,实施“一地一策”三年行动计划,将全部批而未供的地块编入“招商地图”,促进好项目快速拿地开工。积极推进“亩产论英雄”改革,倒逼“寸土生寸金”。2020年以来,全市累计消化处置批而未供土地8.07万亩,消化处置闲置土地3.66万亩,处置量均位居全省前列。
在打好碧水保卫战中,襄阳通过落实河库长效机制、加快建设幸福河湖、强化岸线空间管控等举措,持续加强日常管护,合力推动项目落地见效,推进流域综合治理。其中,治理25条农村黑臭水体,清漂打捞汉江等跨界河库水上漂浮物1350余吨,投资1.54亿元的莺河成为湖北省首个全国幸福河湖建设试点。
襄阳高度重视“碳达峰与碳中和”战略,坚持将其纳入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大局,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之路。2023年11月,襄阳成功入选国家首批碳达峰试点城市,湖北省仅有2家。
当前,襄阳正立足先进制造、传统工业、资源循环利用等产业优势,以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优化调整为主线,大力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传统产业绿色转型升级、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发展壮大,着力推进绿色化与数字化协同发展,加快推进碳达峰试点城市建设,为全国工业主导型城市绿色低碳转型探索提供有益经验。(完)
![]() |
【编辑:裴春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