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湖北新闻7月27日电 (程思 文雅 成柏蓉)“以前上学的时候想学没老师教,老了却有这么好的事,真是幸运。”近日,在湖北通山县大路乡迎宾社区老年学校,刚结束声乐课程的七旬老人王银辉在班级微信群里发出感慨。
![]() |
在这所充满活力的社区老年学校里,像王银辉这样重拾学习热情的老年学员有100余人。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参加舞蹈、乐器、书法、声乐等各类课程,在快乐学习中践行“老有所学、老有所乐”的幸福真谛。
临近正午,社区二楼的活动区域更是热闹非凡:棋牌室里老人们正在对弈,图书角几位银发读者专注阅读,爱心食堂飘来阵阵饭菜香。“每年我都参加咱社区组织的免费体检,重阳节还要给大家朗诵我写的新诗嘞。”今年81岁的社区居民王定样正在书法室挥毫泼墨,他笑着说道。
“老有所养、老有所医”是每一位老年人的愿望。炎炎夏日,走进通山县城市福利院,绿荫下的长廊上坐满了纳凉的老人,或操着乡音聊天,或闭目养神,阳光透过枝叶斑驳地洒在地上,衬得院里的时光格外悠然。
“刚来时儿女们还担心,现在都夸我选对了地方。”85岁的叶建兰在福利院住了8年,对这里如数家珍,“有人聊天、有按摩、还能看戏,比家里热闹多了!”她说笑着,脸上的皱纹舒展开来。
在这家全市唯一的四星级养老院里,50名专业护理人员用爱心守护着267位长者,其中大多数已年过八旬。院区还居住着全县各乡镇的失能特困人员,他们大多行动不便,没有生活来源,因为没有亲人照顾,这里的护理人员就成了他们最亲近的人,他们也在这里找到了温暖的“家”。
朱庆大是院里的五保服务对象,曾因罹患脑梗并发严重痛风,60岁不到便卧床多年,生活一度陷入困境。
“他整个人缩在被子里,问十句答一句。”养护部主任侯艳艳回忆起第一次见面时的场景,2023年初,刚失去双亲的朱庆大被送进福利院,眼神黯淡呆滞,“我们就天天来陪他说话,有时候就是静静地坐着。慢慢地,他愿意喝我们递的水了,后来能对我们笑了……”
如今,每天清晨总能看到朱庆大在院子里走圈的身影,他时常驻足凝视着那些忙碌穿梭的护理人员,嘴角不自觉扬起温暖的笑意,而每月一次的电影放映活动,也成为他最期待的欢乐时光。
“根据老年群体的实际需求,下一步,我们将引进智能门磁系统,免费为全县1900余名独居、空巢老年人提供智慧养老服务。”通山县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鲁福阳介绍,智能门磁安装后,系统后台可记录开关门时间,若16小时内无开关门动作,会自动向监护人或民政干部发送预警短信,提醒关注老人情况,从而减少居家养老风险。
在移风易俗新风尚的引领下,通山县老年人的生活观念正在发生可喜变化。从“养儿防老”到“社会养老”,从“被动赡养”到“主动享老”,幸福晚年的温暖画卷正在这片热土上徐徐展开。
今年以来,通山县创新推行“3333”模式,将移风易俗与养老改革深度融合:通过强化组织、制度、经费三项保障,构建县级直管体系;推行“3个1”温情服务模式,为老人每月播放一场电影,每季度为送去一场文艺演出,半年开展一次亲情联谊会;聚焦消防、食品、财务三大安全整治;完善医养结合、评估试住、培训考核三项制度,提升服务质量,让公办养老机构改革的成效真正体现在老年人的笑脸里、落实到民生改善的细微处,托起老年人幸福“夕阳红”。(完)
【编辑:张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