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新网湖北 > 荆楚各地
五峰“内外兼修”铸就“国字号”生态文化新标杆
三峡日报
2025年08月07日 09:20
2025年08月07日 09:20 来源:三峡日报
分享到:

  青山文脉共绵长

  ——五峰“内外兼修”铸就“国字号”生态文化新标杆

  2025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前夕,文化和旅游部公布新一批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名单,武陵山区(鄂西南)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区成功入选。作为其核心区域的五峰,由此跻身湖北省首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这块沉甸甸的“国字号”招牌,标志着五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践,正从自然生态的守护向文化生态的繁荣纵深拓展,“以文铸魂、以绿兴业”的特色发展路径愈发清晰。

  “11年磨一剑,蓝图终成现实!”喜讯传来,五峰老一辈文化人心潮澎湃,齐聚一堂,围绕“我和我的五峰”主题展开热烈讨论。现场情绪高涨,振奋人心。

  “从提出打造‘武陵山文化生态保护区五峰样本’的构想,到如今文旅部正式授牌,这条路,我们走了11年。”五峰非遗保护中心主任覃远歆感慨万千。他回顾,2024年湖北省非遗“三进”(进校园、进社区、进景区)活动现场会在五峰举办,2025年全市“巴土风情茶山飞歌”非遗展演再次在五峰开展,正是省市对五峰探索之路的肯定与期许,为最终摘得“国字号”奠定了基石。

  五峰拥有后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柴埠溪国家森林公园、五峰国家地质公园、百溪河国家湿地公园四大“国字号”生态品牌,森林覆盖率高达81%,不仅是自然生态的绿色屏障,更孕育了以土家族为核心的多元文化生态。从矗立“汉土疆界碑”的长乐故地到多民族文化融合的活态样本,摆手舞、南曲、长乐民间故事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柴埠奇峰、后河密林、渔洋碧波早已水乳交融。一幅“山水养文化、文化润山水”的共生共融图景,赋予了五峰实现“两山”转化的深厚底蕴。“用好这得天独厚的优势,深挖‘宜红古茶道’‘茶山七仙女’”等文化瑰宝,我们定能打造响彻荆楚、蜚声全国的文旅品牌。”文化系统退休老干部方一方目光灼灼,信心满怀。

  文化传承,根植人心,贵在笃行。老文化人王永红的“文化执念”令人动容。“‘我和我的五峰’这个主题好,让新老五峰人都找到了归属感。”他动情地说,“作为老文化人,我把几十年积攒的一万多册书,悉数捐给了县图书馆和学校。惟愿这点滴心意,能让文化真正‘回家’,滋养下一代。”

  守护文脉,要着眼当下,更需溯源过往。从事史志研究30余年的廖崇纲追溯了五峰的历史:“‘五峰’之名,源于老城所在地古名‘五峰长官司’,百年前长乐县更名时文献凿凿。”“《长乐县志》载,唐贞观年间,在今渔洋关壶瓶山路附近的古镇堂上,已建有寿常寺。渔洋关,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千年古镇!”

  守护这千年文脉,是文化生态保护不可动摇的根基;激活新时代荣光,是文化生态保护创新发展的使命。

  如何让厚重文化与绝美山水转化为富民强县的现实图景?“锚定‘世界茶旅古镇’,打造渔洋河宜红文化景观带。”老文化人宫自信对渔洋河畔的历史文化资源如数家珍:虎头垴烽火台、钟岭实景、桥河抗战碉堡、放牛坡宜昌保卫战烈士墓群……他认为,这些宝贵资源得精心呵护,并与苏维埃政府旧址、贺龙指挥部等红色印记联动辉映,传承不朽精神。同时,依托龙王庙打造茶文化水上公园,重现“渔洋十景”的诗意,演绎“渔洋十味”的醇香,为五峰争创全域旅游示范区夯实最独特的文化基石。

  “‘我和我的五峰’是一句语重心长、很接地气的收心话,对干部群众都很体贴,感觉格外‘巴肉’。”老文化人王强在深情感怀中建议,五峰在文旅发展中要与恩施、宣恩等周边地区加强学习交流、促进区域协同联动。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这块金字招牌,是崇高荣誉,更是千钧责任。”作为讨论的发起者,五峰文化馆馆长胡冰表示,要借此东风,将万里茶道申遗、乡村振兴、传统村落保护一体推进;让土家族打溜子、南曲、西兰卡普、精细竹编与采花毛尖和宜红茶制作的精湛技艺等非遗宝藏重焕生机;推动文旅深度交融,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文化动能。

  青山骨相峥嵘立,文脉精魂浩荡传。大家的讨论渐入尾声,而“我和我的五峰”外育生态塑形、内修文化铸魂的生动实践,正加速铺展成一幅“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生态文化长卷。

  三峡日报记者 宋钰杰 通讯员 李智

【编辑:裴春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