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新网湖北 > 武汉市蔡甸区
武汉蔡甸:全力推进扩优提质 办好人民满意教育
中新网湖北
2025年09月11日 10:19
2025年09月11日 10:19 来源:中新网湖北
分享到:

  中新网湖北新闻9月11日电 从跨区域集团办学的“抱团发展”,到师资队伍的“强基提质”,从教学改革的“深度破冰”,到育人质量的“全面跃升”,蔡甸教育锚定“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目标,全力推进扩优提质,正以稳健的步伐,迈向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武汉市第三寄宿中学中德园分校揭牌。

  织密教育协同网优质资源“活”起来

  “以前总羡慕城里的好学校,现在家门口就有‘名校分校’,孩子上学不用愁了。”家住中法生态城的家长王女士,看着孩子走进武汉市七一华源中学中法城分校的校门,满脸欣慰。这一变化,源于蔡甸区大力推进的“合作办学+教联体建设”双轮驱动战略。

  为破解“城乡教育不均衡”难题,蔡甸区系统推进区域教联体全覆盖,创新采用“城关联农村、强校联弱校、大校联小校”模式,精心打造15个区域紧密型学区。通过师资共享、课程共建、管理共研,原本办学基础薄弱的农村学校实现“弯道超车”。

  跨区域集团办学则为蔡甸教育装上“强引擎”。2025年8月,武汉市七一华源中学中法城分校、武汉市第三寄宿中学中德园分校正式签约挂牌,并于秋季如期开学。加上此前已投入使用的长春街小学蔡甸分校和祥云分校,已形成“4所名校分校+N所本土强校”的集团化办学矩阵。

  职业教育领域的“协同创新”同样亮眼。蔡甸职教中心学校以“职普融通、产教融合”为突破口,启动新型综合高中试点,为学生提供“文化课+技能课”双轨发展路径。学校深化校企合作,新增海尔、格力2家合作单位,与武汉旭航汽车、北京华航唯实机器人等企业共建实训基地,真正让职教学生“有出路、有奔头”。

2025年新入职教师庄严宣誓。

  锻造硬核“领头雁”教师队伍“强”起来

  教育的高质量,归根结底是教师的高质量。蔡甸区教育局从“引、培、流、树”四方面发力,构建“五级教师梯队”,让教师队伍成为教育发展的“硬核支撑”。

  “流动”激活力,城乡师资“均衡化”。近两年共安排430余名教师参与交流。同时,针对东部四街学校教师紧缺问题,调配100余名中西部学校富余教师进行单向交流。“引进”补短板,队伍结构“优质化”。近三年累计补充新教师231人,其中研究生学历81名。定向培养54名合格兼职音乐教师、104名合格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

  “培育”提素养,专业能力“专业化”。构建五级培训体系;开展“新教师跟岗研修”“班主任专题培训”等项目;组织教师业务素质测试,以考促学、以训促能。“树立”成标杆,示范引领“品牌化”。全区23个名师工作室覆盖各学科、各学段,近三年开展研修、成果推广活动200余次。

蔡甸区名师工作室授牌。

  深耕课堂“主阵地”育人模式“新”起来

  “以前上课是‘老师讲、学生听’,现在我们分组讨论、做实验、搞项目,感觉学习更有意思了!”幸福路中学八年级学生小周的感受,正是该区深化教学改革的缩影。蔡甸区以“减负提质”为核心,从常规管理、课堂创新、课后服务、评价改革四方面发力。

  抓常规管理,筑牢“提质”基础。出台8个方面15条提升教学质量的工作措施。落实“三本制度”,减少机械重复作业。创高效课堂,激活“提质”引擎。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建成覆盖38个学科的“优质课资源库”,通过“送课下乡+同课异构”,让城乡学子同享优质课堂。

  优课后服务,拓展“提质”空间。严格落实“5+2”课后服务要求,创新推行“1+X”供给模式,涵盖航模、机器人、书法、戏曲等50余个类别。改评价体系,引领“提质”方向。构建“知行德育1+4+6+N”特色品牌,组织全区30余万人次中小学生“同上一堂思政课”;成立“学生阳光成长工作室”,开展“四导”工作。

儿童剧《鸟儿的家在哪里》获湖北省第十三届黄鹤美育节一等奖。

  五育并举结硕果育人答卷“优”起来

  近年来,蔡甸区教育质量实现“历史性突破”。近两年,3名学生走进清华大学、北京大学。2025年,全区高考成绩创历史新高,中考质量显著提升。

  素质教育“遍地花”。南湖小学的《高龙腾飞》节目荣获优秀奖;长春街小学蔡甸分校的文艺节目获湖北省第十三届黄鹤美育节一等奖。在劳动教育领域,该校学生斩获省级奖牌46枚、国家级奖牌13枚。在科技教育领域,全区共获奖170余项次;汉阳一中被评为湖北省科技特色高中试点学校。

  区教育科学研究中心围绕“优质均衡”主题,近三年组织教师撰写论文1000余篇,立项课题200项,其中8项成果转化为区域实施方案,为教育质量提升提供了“科研支撑”。(完)


【编辑:裴春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