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新网湖北 > 荆楚各地
咸宁咸安大幕乡:“乡村论坛” 绘就乡村振兴图
中新网湖北
2025年09月23日 15:50
2025年09月23日 15:50 来源:中新网湖北
分享到:

  中新网湖北新闻9月23日电(吴文谨)初秋时节的大幕乡稻香漫过街巷,近日,四川美术学院讲师兰迪与岳阳携“人与空间”主题跨越千里而来,与当地50余名乡、村干部围坐交流,学术智慧与基层实践在此刻碰撞出亮眼火花。

  大幕乡位于咸安区东南角,是当地最为偏远的乡镇之一。这里既是唐代学者李善、书法家李邕父子的居住地,也是明清时期文学评论《围炉夜话》作者王永彬的祖居地;苏维埃咸宁县政府红色革命遗址、桃花洞、月亮山、观音崖、仙女庙等人文景点,与野樱缤纷的自然景致、林海幽深的生态风光交相辉映,资源禀赋得天独厚。

  但这份优越背后,也藏着“老村落待激活、公共空间待升级”的现实课题,折射出乡村发展中“没被看见的人”的真实需求。

  一年间,两场“乡村论坛”接连举办,悄然为这里带来了改变。

  “建筑美学从不是远在城市、遥不可及的抽象概念,而是近在眼前、触手可及的乡村现实——用美学赋能,就能让乡村面貌更上一个台阶。”几个月前,大幕乡第一期“乡村论坛”上,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上海沚山建筑设计事务所创始人薛楚金以“设计改变乡村”为题开讲,为乡村干部带来首次思想洗礼,大家骤然“醒了神”。

  论坛传递的理念让干部们意识到:简单的建筑设计与改造,也能为乡村带来多重可能——把乡村打造成没有“屋顶”的艺术馆,因地制宜推动“老旧废弃空间”的艺术改造与文化创作以提升乡村形象,用公共艺术让“一季游”升级为“四季游”,进而充分利用闲置空间、盘活土地资源、带动群众增收。

  理念落地为实践:井头村打造“云栖田园”民宿综合体,东畈陈古民居重现明清风貌,桃花尖百年“夫妻”红豆杉实现活化利用,当地还整合“三山一湖”资源开发“茶香研学”“竹海越野”等特色旅游线路……昔日“靠山吃山”的传统发展模式,逐渐转向“绿富同兴”的新路径。

  在第二期“乡村论坛”中,四川美术学院的兰迪博士与岳阳博士,分别以“被看见的人”“玩的艺术”为题,深入探讨日常生活体验与空间现代性的关系,分享对城乡公共空间的观察与实践经验。

  论坛现场,乡村干部们低头记录,笔尖“沙沙”作响,生怕错过关键思路。

  “我终于看见老人需要歇脚的地方、孩子渴望嬉闹的角落。”“真正地参与,是让村民主动说‘我要什么’,实实在在回应他们的需求。”“村民在公共空间里玩得开心,就是最实在的‘空间认同’。”对话沙龙环节,50余名乡、村干部分享各自的感悟,这场关于“人与空间”的对话,已在潜移默化间顺着田埂街巷,浸润到每个充满希望的角落。

  9月初,大幕乡70多位村民穿梭于乡内各处,参与当地首支地方形象歌曲《乡歌一曲大幕开》的 MV录制。稻田边的千年古树下,村民们用地道的咸安方言齐声合唱;清泉旁,老人洗衣的质朴场景——这些画面在 MV中原生态呈现,一经发布便在网络上引发热议。

  无独有偶,该乡手机店主章专丽也在乡间办起读书会,每周雷打不动开班,为上至70岁、下至5岁的“书友”提供心灵栖息地,还将这场乡间读书会搬上“云端”,同样在网络上收获广泛关注。

  曾经的“旁观者”,如今成了乡村建设的“主人翁”。

  这些活动的“主角”里,有扛着锄头刚从田里回来的农户,有村里小超市的店主,还有放寒假返乡的大学生。当他们扯着嗓子唱乡歌、静下心读好书时,“人”的地位、“人”的价值、“人”的感受,都得到了最大化的尊重与体现。

  这样的尊重,在大幕乡处处可见:井头村改造二门楼时,村民主动捐出家里的老石磨、旧农具,说“要摆在外头,让娃们知道以前的日子”;金鸡山村繁冲片区修步道时,村民们自带锄头来帮忙,说“修的是咱自己走的路,得用心”。

  “开展‘乡村论坛’,从不是搞‘高大上、出成绩、装门面’的学术宣讲,而是把‘人的感受’放在最核心的位置。通过专家与村干部的交流,让大家真切明白:谋发展、惠民生,不能只给‘我觉得好’的设计方案,更要把‘村民说的方法’和‘以人为本的理念’扎下根。”大幕乡党委副书记、乡长唐阳感慨道,“当每个村民都能说‘这是我想要的家乡’——田埂边有歇脚的地,村口有热闹的场,老建筑里有熟悉的回忆,这样的乡村才是有‘人感’的乡村,才能真正留住人。”

  “我希望有个晒场,晒晒家里的干菜”“我想搭个简易秋千,让孩子们有得玩”“我盼着村里的公共空间能被高效利用”……不少受邀参与论坛的群众,也直白地阐述着自己的想法。这份朴素的期待,恰恰道出了“大幕·乡村论坛”最珍贵的意义。大家既期待着第三期、第四期论坛的到来,也盼着能适时登台,分享自己在艺术创作、农业生产中的心得体会。

  此刻,曾经的“思想火花”,正逐渐变成乡村振兴的“长久风景”。唐阳表示,“乡村论坛”改变的不仅是乡村的外在面貌,更是乡亲们的精气神——大家不再是“等着看”,而是主动“跟着干”,用双手把家乡建得既有“好风景”,更有“暖人情”,最终拧成推动发展的“一股劲”,共同绘就一幅“人人参与、人人共享”的乡村振兴新图景。(完)


【编辑:张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