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新网湖北 > 社会新闻
何建刚:守艺创新 永续茶香
中新网湖北
2025年09月23日 16:17
2025年09月23日 16:17 来源:中新网湖北
分享到:

  中新网湖北新闻9月23日电(庹翎)湖北宜昌,长江之畔。一座名为“长盛川”的新式茶饮空间静静伫立。红砖拱门回荡岁月余温,百块青砖茶垒叠历史印记。极简的落地窗前,传统茶器与现代设计相得益彰——在这里,传统的青砖茶,跳脱出牧民饮品的刻板印象,化作本地年轻人手中的时尚茶饮。

  这里不仅是一处打卡地,更是一扇窗。推开它,茶香漫卷,氤氲人间烟火,照亮一条传统与现代相守的传承之路。搭建这扇窗的人,是鑫鼎集团总经理、国家级非遗“长盛川青砖茶制作技艺”第十九代传承人——何建刚。

  “小时候,早上4点天没亮,就上山采茶;放学回家,书包一放,第一件事是做茶。”何建刚说,自己的童年是被茶香浸透的。父亲临终前握紧他的手:“青砖茶不只是我们家族的,它是民族的。你们要传下去。”这一握,成了一生的诺言。

  “茶,是家族的根,也是民族的路。传了19代的青砖茶,不能断在我手里。”他明白,真正的传承不是固守老规矩,而是为古老技艺注入新的温度。“它需要资源,需要资本,更需要一颗敬畏且开放的心。”

  走进茶园,站在企业家角度重新环顾10万茶农,何建刚越来越清晰地感受到——“如果只卖原料,茶就只是一片叶子,茶农永远只是搬运工。”从鲜叶到砖茶,六大工段、77道工序,他坚持古法技艺;从农业到工业,他引入生物、医药等跨界人才,推动科技深度融合。

  “唯有创新,才能让老茶焕发新生。”他率先提出“用生物制药的理念做茶”,建起一座现代化茶产业园区,一个融合科技、文化、乡村振兴三位一体的综合平台。创建湖北第一家民办茶研所,为茶叶建起DNA数据库。

  他带领团队自主研发智能发酵、智能精制、智能烘焙自动化生产线;带领生物科技团队分离出三株新型益生菌;拿下289项专利,智能发酵与烘焙等技术开创行业先河。科技,让六百年的制茶工艺更快、更稳、更准。

  从小做茶、吃过苦的何建刚,自己“淋过雨”,如今也想为别人“撑把伞”。他带着团队走进武陵大山,捐资捐物,推广“企业+合作社+茶农”的模式,建起30万亩生态茶园,让宜昌及周边26个乡镇131个村、大山里的十万茶农日子有了盼头。

  近十年来,他坚持“不用化肥农药”,以生态换未来。开始茶农不理解:“田里长草,明明一瓶农药就能解决的事,我们种了一辈子都是这样过来的,非要人用手拔、用刀割,吃力不讨好。”但他依旧耐心而坚定地走下去。

  通过对茶质的数字监测,长盛川青砖茶的“健康值”一路提升,传统茶饮悄然融入现代生活的日常。“它不只是一杯茶,也是一道生态屏障。今天我们可以骄傲地说——从宜昌出去的每一片茶叶,都非常安全。”何建刚语言笃定。

  12年的培育,让茶叶更有价值,每户茶农亩平增收2000元。曾经不解的茶农也感慨:“何总不仅教我们种茶,还帮我们找销路,他是真正带我们过上了好日子。”

  2020年,鑫鼎生物科技获评“全国万企帮万村先进民营企业”;2024年,再被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企业”。回顾这些荣誉,何建刚摆摆手:“我只是做了一点该做的事。茶,是农民的希望,也是乡村振兴真正的‘金叶子’。”

  何建刚还提出茶旅融合、品牌出海等建议,多次带队赴欧洲、中东、亚洲传播茶文化,并与三峡大学共建“大学生非遗传习基地”、在新疆博州开办“青砖茶文化润疆研修班”、推动湖北青砖茶“边疆行”“沿海行”“海外行”……“茶,是我们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一条暖链。”

  何建刚的担当,始于一杯青砖茶带来的产业共富,更见于一项项润物无声的慈善事业。连续14年,他通过“思源百万助学”行动,已资助2549名学子走入大学,捐资近五千万元;更在武汉大学等高校设立助教基金,在全省资助建立35个名师工作室,实现了从“助学”到“助教”的立体帮扶。在乡村,他创新提出“产业、智力、医疗、文化”四维帮扶,让乡亲们“既富口袋,也富脑袋”。

  初秋澄明,长盛川茶室里的青砖墙泛着温润的光。何建刚依然话语不多,可每当说起茶、说起茶农、说起越来越多年轻人慢慢爱上这一口醇香,他的眼里仿佛有茶叶舒展,春天苏醒。“茶产业的路很长,不是一代人走得完的。但我相信,只要我们不忘本、守初心,这片叶子会一直飘香。”(完)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