峡尽天开朝日出,山平水阔大城浮。
这是抒写西陵峡景色和宜昌城的经典名句,作者是现代文化巨匠郭沫若。鲜为人知的是,1965年10月25日,作为中国现代楚辞研究的扛鼎者,郭沫若还为宜昌秭归题写了“屈原故里”。
60年过去了,“屈原故里”还高悬在秭归库首的凤凰山上,与三峡大坝隔水相望。今天,白龙岗纪事带你回望郭沫若与屈原及秭归的深厚渊源。
郭沫若对屈原的推崇,贯穿其一生。
10月23日至25日,郭沫若为秭归题写“屈原故里”文化交流活动在湖北秭归举行。活动中,郭沫若之女郭平英女士动情回顾了父亲与屈原的不解之缘。
早于1920年,郭沫若就在他的第一部诗集《女神》中,创作《湘累》一诗,将屈原的殉道之痛与近代中国的民族苦难相联结,为“五四”时期注入了悲怆而激昂的精神力量。
郭沫若长期研究屈原,逐渐成为权威阐释屈原生平、思想、修为的大家。
郭沫若从《水经注》出发,钩沉东晋袁山松《宜都山川记》、晋代庾仲雍《荆州记》等史料,以史学家之严谨,为屈原故里之争定下重要依据。郭沫若1935年发表的《屈原研究》中,通过文献考据力证屈原的存在,并考证其生卒年(前340—前278)及故乡秭归。
1942年,郭沫若仅用10天完成五幕剧《屈原》,以楚国遭秦胁迫暗喻国民政府消极抗日,借屈原之口发出《雷电颂》。该剧在重庆连演17天22场,场场爆满。周恩来评其“冲破国民党文禁”,成为民族危亡时的精神号角。
1953年,郭沫若作为中国代表团团长出席世界和平理事会,促成屈原与哥白尼、拉伯雷并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使屈原成为中华文明的全球象征。
1961年秋,郭沫若途经西陵峡,留下《过西陵峡(二首)》,其中不仅写到“秭归胜迹溯源长,峡到西陵气混茫”“屈子衣冠犹有冢,明妃脂粉尚流香”,更用“峡尽天开朝日出,山平水阔大城浮”的佳句,道出对先贤的深切追念,更生动勾勒出船出西陵峡后天地开阔、宜昌城郭浮现于眼前的壮丽景象。
1965年,秭归县委、县政府拨了一笔经费,要求对年久失修、损坏严重的文物进行维修。彼时的秭归,虽早有“屈原故里”之名,却仍需一位文化巨擘为千年文脉铸起更醒目的标识。
“屈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爱国诗人,还是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屈原故里’四个字可不是随便写的。”时年29岁的县委宣传部干部熊辉纯在文物抢救工作中萌生念头:“若得郭老题字,秭归文脉将更有依托。”
“我读过郭沫若写过《过西陵峡》,深知他对屈原故里的深厚情感,便斗胆提笔致信。”1965年秋,熊辉纯握笔的手微微发颤。他铺开信纸,郑重向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的郭沫若致信——恳请这位学界泰斗为屈原故里题字。
信件辗转至北京。郭沫若欣然题写“屈原故里”“屈原庙”,并于同年10月25日寄回。目前,这些墨宝已成为秭归核心文化地标。忆起当年收到郭老题字的场景,如今已94岁高龄的熊辉纯仍难掩激动:“郭沫若先生题字,对秭归而言,是定音鼓,更是冲锋号!”
1977年1月,秭归筹建屈原纪念馆。秭归再度邀请郭沫若为纪念馆题写馆名。当时郭沫若已病魔缠身,但依然坚持给秭归方面回信。经办人回忆,收到回信后,却发现信封内空无一物。正当疑惑之时,有人发现信封上的6个大字“屈原纪念馆收”——这不正是题字吗?
究竟是题字在中途遗失?还是郭沫若先生直接题写在信封上?这也成为一桩悬案。
其实无论写在哪里,墨迹间都凝结着郭沫若对屈原的崇敬与对故里的牵挂。1979年,郭沫若夫人于立群遵其遗愿,为乐平里写下“楚三闾大夫屈原诞生地”“乐平里”“读书洞”等碑刻,让这份文化守望,在屈原诞生的土地上生生不息。
屈原故里文化旅游区里,“屈原故里”四个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笔力遒劲,令人肃然起敬。这方因屈原而名扬天下的土地,因一代代守护者的接续传承而历久弥新。
2009年,以秭归为首、“三省四地”联合打包的“中国端午节”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推动文化保护向创新转化。2023年、2024年连续两年在此举办国际划联龙舟“世界杯”,屈原文化从此走向“世界级赛场”。2023年,央视端午晚会《碧水长歌颂端阳》落地秭归,以诗为媒,以江为幕,将屈原的家国情怀与天地山河共情吟诵。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屈原名篇《橘颂》为秭归脐橘产业发展注入了深厚的文化灵魂,让秭归脐橙成为闪亮名片,孕育出12个产值过亿元的村,实现了“四季有鲜橙”的产业奇迹,30万人依托脐橙产业实现稳定增收,将“中国脐橙之乡”的美誉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民生福祉。
1978年,郭沫若接到湖南汨罗屈子祠题词邀请,病榻上的他已不能动笔,集屈原诗句口述为联:“集芙蓉以为裳,又树蕙之百亩;帅云霓而来御,将往观乎四荒”。不久,郭沫若逝世,此联成为绝笔。至今,这副对联仍悬挂在汨罗屈子祠,成为其与屈原灵魂对话的最后回响。
从屈原故里到投江之地汨罗,一首一尾,昭示着一位现代知识分子对千古诗魂的深切追慕。
“‘屈原故里’已超越地理概念,承载着前辈学者对屈原的敬仰,更串联起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中国屈原学会会长方铭说,郭沫若为秭归题写的“屈原故里”四字,不仅矗立于秭归大地,更深深烙印于人心,成为连缀古今、融通学术与大众的文化符号。(来源:白龙岗纪事)
|
【编辑:丁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