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宜昌市中心人民医院胃肠外科一病区已连续收治4名因食用柿子引发肠梗阻的患者,4名患者均需通过手术才能解除危机,再次为大众敲响了食用柿子的安全警钟。
据宜昌市中心人民医院胃肠外科一病区副主任医师王毅介绍,近期收治的患者中,张阿姨的情况颇具代表性。一周前,张阿姨食用柿子后,开始出现腹部疼痛症状,且伴有恶心、呕吐,不过疼痛可自行缓解,每次进食后腹痛会再次出现。起初,张阿姨未重视这一症状,未及时就医。直到三天前,她进食后腹痛症状明显加重,才于2025年11月2日前往医院就诊,最终被诊断为肠梗阻,收入胃肠外科一病区接受治疗,而导致她患病的“元凶”,正是此前食用的4个柿子。
入院当天(11月2日),经王主任对张阿姨完成手术前检查与病情排查诊疗后,随即为其开展紧急手术。术中发现,张阿姨胃内存在4枚柿石,其中最大的一枚尺寸达4×6厘米,约有小孩拳头大小,恰好卡在胃内无法下行。手术团队先将这枚最大的柿石取出,后续检查又发现,另外3枚柿石已随肠道蠕动进入小肠,并卡在小肠不同部位。王主任强调,此类因食用柿子引发的肠梗阻,需警惕多枚柿石同时形成的情况,手术中要进行彻底探查,避免遗漏柿石,否则可能导致患者出现二次梗阻,甚至需要接受二次手术。
无独有偶,此前该科室收治的李大爷,同样因食用柿子出现问题。李大爷食用柿子后约一个月,体内逐渐形成多枚柿石,最初他在当地医院接受手术,仅取出一枚柿石,其余柿石因未被发现而遗留体内。随着肠道蠕动,遗留的柿石逐渐阻塞肠道,最终导致李大爷再次出现肠梗阻,不得不转诊至宜昌市中心人民医院接受进一步治疗。
|
王毅提醒,柿子中含有鞣酸,尤其是未成熟的柿子、柿子皮中鞣酸含量较高,鞣酸在胃酸作用下易与蛋白质结合形成不溶于水的沉淀物,即“胃柿石”。胃柿石若无法顺利排出,可能阻塞胃肠道,引发腹痛、腹胀、恶心、呕吐等肠梗阻症状,严重时甚至可能导致胃肠道出血、穿孔等并发症。
对于胃肠功能较弱的人群,如老人、小孩、患有胃炎、胃溃疡等胃肠道疾病的患者,以及消化不良、便秘的人群,王主任建议尽量避免食用柿子;健康人群食用柿子时也需注意适量,一次不宜食用过多(建议每天1-2个即可),且避免空腹食用、不与高蛋白食物同食,同时尽量去皮食用,减少鞣酸摄入。若食用柿子后出现腹痛、腹胀、恶心、呕吐等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避免延误病情,造成更严重的健康后果。(王晓芹)
【编辑:丁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