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新网湖北 > 荆楚各地
宜昌跻身全国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
中新网湖北
2022年06月01日 15:02
2022年06月01日 15:02 来源:中新网湖北
分享到:

  中新网湖北新闻6月1日电 6月1日,2022年全国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评审结果公示结束,宜昌成功跻身全国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成为湖北省唯一获此殊荣的城市。

  宜昌,一半山水一半城。坚持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将海绵城市理念融入城市建设全过程各环节,并以顶层设计的常态推进机制、系统完善的规划制度保障、实践积累的丰富建设经验加持,练就“硬功”,持续增强城市“渗、滞、蓄、净、用、排”功能,依次经省级、国家级三轮答辩、四轮角逐,从全国34个城市脱颖而出,成功“问鼎”。

  每逢暴雨来袭,昔日夜明珠黄河路口“看海”场景不复存在。近日,降雨连绵,道路干净整洁,看不到积水洼,车辆和行人有序通行,告别了大雨淹、小雨涝,车辆熄火、行人涉水的场景。这是宜昌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一个缩影,目前,宜昌海绵公园、海绵绿道、海绵建筑、海绵校园……不断涌现。

 

 

  宜昌是长江中上游区域性中心城市、湖北省域副中心城市,常住人口401.8万人,GDP超过5000亿元,位居全国百强城市第53位。因水而生、因水而兴的宜昌,需要强大的“城市海绵”。

  近年来,宜昌提出“1个重点、3项统筹、6个推进”的海绵城市建设思路,推动城市内涝系统化治理水平、城市排水防涝能力双提升,努力建设长江中上游襟山带江城市的海绵样板,实现城水相融,一江清水向东流。

  1个重点

  重点围绕水安全问题,结合排水设施、河道疏浚、调蓄空间建设等项目,构建源头减排、管网排放、蓄排并举、超标应急的城市排水防涝体系。

  3项统筹

  进一步统筹长江生态保护修复与城市建设、城市水资源利用和防灾减灾、城市防洪和排涝工作,构建生态、安全、可持续的城市水循环系统。

  6个推进

  推进工作机制保障、长效制度管控、项目建设管理、技术支撑保障、工作责任压实、多元资金筹措,保障海绵示范项目保质保量保速完成。

  顶层设计

  系统谋划海绵城市建设

  坚持规划先行,编制“海绵”专项规划、内涝治理系统化实施方案,将相关要求纳入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与排水防涝、防洪、城市更新等17个专项规划衔接。出台实施意见、管理办法等20多项,并将“海绵”条例纳入市人大立法计划,探索以法律形式保障蓝绿空间。出台海绵城市技术导则等相关标准7项。2021年12月,宜昌海绵城市建设写入市第七次党代会报告,纳入市“优功能”攻坚行动,市政府实行月调度、周调度推进,形成了政府主导、社会协同推进的良好态势,城市“含绵量”不断提升。

  全域推进

  不断增强城市安全韧性

  目前,宜昌累计完成海绵项目191个、海绵投资近50亿元,打造了求索众创中心、沙河综合整治等一批海绵项目;完成7656公里地下管线普查和信息系统建设;统筹实施内涝治理,累计消除内涝积水点37处,消除比例60.7%。

  2016年,沙河综合整治项目启动,实施水体治理和完善市政配套。目前,沙河已经成为“水清、岸绿、景美、宜居”的城市水系生态景观。

  运河公园12个废弃鱼塘变身城市水体净化器。通过引入林丛、栈道、廊桥和亭台,用最少干预,打造“区域海绵体”,成为市民感受生态、留存乡愁好去处。

  黄河路排水明渠工程改造明渠323米,实现雨污分流,雨水直排进入沙河。污水进入沙河污水处理厂处理后,达标排放进入水域。

  长江岸线整治修复项目对沿线8公里用地实施建筑更新利用、生态治理修复、河道岸坡、植入雨水花园,打造“山水长歌、江语翠滩”。

  宜昌壮士断腕破解“化工围江”,昔日“化工围江”,今朝“江豚逐浪”,典型经验被国务院表扬并在沿江11个省市推广。

  求索•众创中心创新生态、环保、节能设施,湖泊采用雨水收集循环系统,道路采用透水铺装,建成“会喝水的路”。

  卷桥河湿地采用植草沟、雨水花园、透水铺装及植物净化等措施,优化蓝绿空间,利用雨水收集系统将雨水汇入湿地,缓解行洪压力,一座生态滨水游憩地即将绚丽绽放。

  通过雨落管断接、公共空间增植补绿、小区路面透水铺装,城区累计完成408个小区改造,雨污分流改造363公里,补增绿化9万平方米,透水铺装23万平方米,实现环境面貌、居住品质双提升。

  5月初,城区果园一路内涝治理工程启动,地下管网直径宽达3米,可以容纳一辆小汽车通行。

  立足长远

  打造海绵城市建设典范

  未来,宜昌将按照“源头优先、绿色优先、蓝绿灰融合”思路,谋划实施9类167个海绵示范项目,着重系统提升城市防洪安全、城市排水防涝能力、疏浚设施改造等,预计到示范期末实现:内涝防治标准总体达到10 年一遇,50%区域达到20 年一遇;内涝积水点全部消除,天然水域和可透水地面面积比例不降低,“海绵”条例颁布实施,海绵建设管控能力、资金使用规范高效。


【编辑:丁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