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湖北新闻3月29日电 (记者 郭晓莹)湖北省宜昌第二届“330”三峡国际人才日活动29日正式拉开帷幕,宜昌市政府新闻办公室当日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该市“1+4”人才政策实施一年多来的落实情况和成效,并介绍“1+4”人才政策3.0版的有关情况。
![]() |
2021年11月宜昌市出台《关于进一步优化人才生态加快人才集聚打造区域性活力中心的实施意见》及4个配套文件,简称宜昌市“1+4”人才新政,明确对于在宜昌就业的毕业生,政府拿出真金白银进行补贴。
据介绍,宜昌市“1+4”人才政策自发布实施以来,真金白银兑现各项政策,真情实意服务各类人才。2022年宜昌市派发5.86亿元“人才大礼包”,兑现各类政策资金1.01亿元,享受各类政策人才达7.71万人次,充分释放了政策红利,人才引进呈指数级提升、跨越式增长。2022年,全市新引进各类人才72637人,其中,大专及以上学历人才43717人,引才总量和大学生占比同比增加50%以上。在新引进人才中,博士生1593人、硕士生6094人,同比增长实现翻番。市外户籍50329人,占比69.29%,市外人才流入率显著提升。
据了解,“1+4”人才新政在人才对象上已经实现了从博士到中专(技校)的全覆盖,在各类奖励补贴标准和资金投入保障上已经达到现阶段最高水平,政策覆盖面广、系统性强、含金量高。在此基础上,宜昌市对人才工作再深入、再聚焦,更加持续稳定地实施现有人才政策,并有针对性的研究出台了一系列人才新政策,同时对原有政策进行了系统优化和全面升级,共同形成了“1+4”人才政策3.0版。
宜昌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汪伟当日就“1+4”人才政策3.0版的核心政策《关于支持拔尖创新人才创新创业的若干措施》向媒体做介绍。
他说,《若干措施》立足拔尖创新人才创新创业实际诉求,提出“强化市场导向”“深化政府牵引”“优化环境营造”等更具针对性的支持政策,主要内容包括建立两张“清单”,为拔尖创新人才精准提供研发标的;聚焦两张“清单”,精准寻访招引拔尖创新人才团队;打造国有资本“创新航母”,为拔尖创新人才提供可持续赋能的创新创业平台;直击创新创业核心“痛点”,为拔尖创新人才提供新产品试用场景和首单支持;围绕创新创业“关键节点”,为拔尖创新人才提供“关键服务”;构筑创新创业生态,为拔尖创新人才“轻装上阵”减轻负担。
除了上述新政策外,在“1+4”人才政策实施过程中,宜昌市不断听取吸纳市场主体和各类人才的意见建议,在即时打好政策补丁、优化服务流程的基础上,对现有的政策进行了系统优化和全面升级,共同充实完善“1+4”人才政策3.0版,主要有以下几个突出特点。
一是扩大覆盖面。推出《人才分类服务保障暂行办法(第二版)》。将人才分类由A-F类调整为A-G类,中专、技校毕业生作为G类人才纳入分类。同时,全面取消学历、年龄等方面的限制,让政策享受对象覆盖全社会、全年龄段人才。修订《宜昌市高层次和急需紧缺人才引进办法》,按照“1+4”政策中人才分类及享受的政策标准,对人才引进的对象范围、引进政策流程进行优化调整,解决过去简单以学历来划分引才对象、政策标准与“1+4”政策不统一等方面的问题。
二是提高开放度。“宜才码”实行开放注册,宜昌籍在外人才及来宜开展技术交流、项目合作、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等宜昌市外人才,按照C类及以上人才标准,提供开放注册及认定服务。当市外人才启程来宜时,宜昌的人才服务专员会第一时间响应,主动联系,靠前服务。宜昌东站、三峡机场提供全天候贵宾通道服务,在宜期间可享受免费入住三峡人才城人才公寓、便捷就医、休假疗养等服务,参与市委、市政府重要决策咨询、书记市长夜话等高层次人才活动。
三是增加含金量。在“宜才码”Ⅰ期9大类15项服务事项全部落地基础上,推出Ⅱ期服务事项,依托人才最新分类认定标准,对分类人才政策服务清单全面更新,新增来宜就业储备金、新生旅游卡公交卡、办税绿色通道、城区便捷停车、商圈消费折扣等重点服务事项,从与人才生活密切相关的细微处入手,让来宜人才更有获得感。(完)
【编辑:裴春梅】